由“標準排名”與《投資時報》日前聯合發佈“中國大陸城市‘鬼城’指數排行榜(2014)”中,“鬼城”指數位居前十位的城市是二連浩特、欽州、拉薩、嘉峪關、井岡山、威海、錫林浩特、嘉興、石嘴山、三亞。榜單預測,中國未來可能會出現近50座“鬼城”。(10月14日中國網)
  近年來,隨著城市化的飛速推進,“鬼城”的概念也愈發被人們熟知,“鬼城”屬於地理學名詞,原意是指資源枯竭並被廢棄的城市,不過現如今,“鬼城”的定義卻有所改變。如今所謂的“鬼城”,主要依據國家住建部的占用地標準來判斷的,即從人口與建成區面積的占比來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可能成為“鬼城”。毫無疑問,新標準中的“鬼城指數”更加值得關註和警醒。
  一方面是城市化的大步推進,一方面卻是配套設施的滯後,導致越來越多的新規劃、高標準建設的城市新區空置率過高,夜晚漆黑一片,被形象地稱為“鬼城”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今年4月的調查顯示,90%的中國地級市正在規劃新城新區,部分城市新城總面積已達建成區的七八倍,“空城”、“睡城”、“死城”等現象頻現。
  實際上,“鬼城”頻現歸根結底是地方政府的GDP情結在作祟。地產、房產、政府財政的關係可謂環環相扣、千絲萬縷,若任一環節突然“急剎車”,GDP大廈也必將受到重創,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會受到強烈影響,為了保持長久、高效的財政增產率,慢慢地,一些地方便步入了“多賣地、多建房”的財政怪圈。
  從某種程度上講,土地財政也好,房產經濟也罷,都屬於“泡沫經濟”的範疇。因為土地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,本來就非常有限,本屆政府大肆賣地賺了個“盆滿缽滿”,下屆政府必然面臨著土地收益銳減甚至無土地收益的危險境地。再則,大城市房產配置都是有剛性市場需求的,怎樣規劃、建設都有科學的配比,是由成本因素、供給與需求等等共同決定的,一門心思大建特建卻對民生訴求不聞不問,其實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。
  “鬼城”的不斷涌現一來反映了地方政府單一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,二來凸顯了當前行政考核的些許弊端。要知道,唯有形成良性的考核機制,才能因地制宜形成本地區的良性產業結構,才能從根本上詮釋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含義。此外,“鬼城”排行榜也飽含了民眾的深切焦慮,試問,若此“泡沫”悄然而散,民生建設何以保障?幸福指數何以提升?
  文/晟達者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鬼城”排行榜折射民意焦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c21gcvj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